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必修2历史练习(含解析):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含答案

必修2历史练习(含解析):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含答案

时间:2020-12-20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时间:25分钟 分值:30分)

A组(基础题)

1.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

映的实质是( ).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 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D.生产关系的变革

解析 “田里不鬻\"指的是土地国有制,“民得买卖”实际是土地私有制,可以自由买卖。 答案 D

2.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

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 )。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土地买卖具有合法性。A项与本题无关,B项是某些朝代土地兼并的直接原因,C项能加重土地兼并,但都不是根本原因.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答案 D

3.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 ( )。

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 B.“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 C.“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清雍正帝) D.“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雍正帝)

解析 注意题干中“抑商\"和“初衷\"两个限制词的含义,确定答题的范围,然后理解四个选项的意思是不是初衷即可.C项主要以重农为初衷。 答案 C

4.宋人陈亮说:“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藉农而立,

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这种言论表明 ( )。

A.商业与民生的关系密切 B.商人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调整 D.商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 解析 题干论述了农商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涉及商业政策和税收问题,商人地位提高是与政策比较得出,与题干不符。最符合题干的是A项。 答案 A

5.下列不属于清王朝实行抑商与海禁政策理由的是

( ).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B.“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 C.“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D.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反抗斗争

解析 A项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B项认为工商业扰乱治安,都属于抑商政策的理由;D项是海禁政策的理由;C项说明广设关卡征收商税,这是抑商政策的表现。 答案 C

6.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

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 )。

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 D.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

解析 根据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可知盲目自大心态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成的。 答案 C

B组(能力题)

7.《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

其力也。”文中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

A.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B.私田的数量日益增多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周天子承认了土地私有

解析 材料表明,在井田制下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很低,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 C

8.南宋思想家叶适曾指出:“夫四民(指士、农、工、商)交致其用,

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叶适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否定 B.这种观点与朱熹的经济思想比较接近 C.材料中的观点反映出叶适是商人出身 D.叶适的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解析 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题干中的材料主张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关键信息:抑末厚本,非正论也。 答案 A

9.“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

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下列选项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B.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 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解析 题中所述政策为海禁政策。A、B、C三项分别涉及了海禁政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海禁政策并未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之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D

10.下列各史料片断,可用来研究明太祖“海禁\"政策的背景的是

( )。

A.“逾年,新倭人至,屡寇浙东三郡\"

B.“且闻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 C.“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

D.“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解析 考查“海禁\"政策的背景,明太祖“海禁\"与倭寇有关,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 A

1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商鞅变法》

材料二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 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槛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 000万两白银,一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

——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5分) (3)你是怎样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3分)

解析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实行的政策,它在中国历史上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本题的立意是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消极作用更应该看到它对商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第(3)问要注意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客观评价. 答案 (1)重农抑商政策。

(2)现象:明清的抑商政策,没有遏制住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发展又促进商业的繁荣;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为商人的长途贩运提供了可能;发展对外贸易;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对于商业发展的刺激作用;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

(3)评价: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和商业资本的积累。消极作用: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