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关于建设秭归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点滴思考
在新世纪之初,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而提出了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在举国上下奏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旋律。无疑,这一系列的战略举措和科学决策都昭示着一个城市支援农村的划时代的来临。为此,笔者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宏观视角上,对建设秭归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与可能、挑战与对策方面作一些浅显探讨,仅供各级领导参考。
城乡差距严重阻碍了现代化进程
从总体上看,农村自然条件较差,生产环境恶劣,生产方式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价格低廉,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城镇。同时,长期实行的农村农业人口与城镇非农业人口两种户籍制度,使城乡之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收入分配和就业机会向城镇倾斜,造成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在社会权利和发展机会上的不平等,农业和
农村在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加剧了城乡发展的失衡。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实际上被排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轨道之外,其结果造成产业断裂和社会断层的现象。就秭归而言,全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从“九五”期末的3拉大到“十五”期末的4,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统计数字表明,2006年一季度秭归农村居民收入尚不及城镇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秭归有83%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约30%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凸现。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壁垒,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反哺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工业反哺农业,是对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变化特征的一种科学概括,这里的工业泛指非农业部门和城市,而农业则涵盖“三农”,工业反哺农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例如韩国从1971年开始政府拿大笔的钱投入农村地区,实施新农村运
2
动。“两个趋向”的论断是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是所有先进工业化国家都走过的一条路。当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就要实施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政策。新中国建立以来,秭归农业、农村承担了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资金积累的重任,这种向工业倾斜的政策从一定发展阶段来看是必要的,问题是延续时间过长,使本来就落后的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得不到应有改善 ,就会导致农业萎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承受风险最大的弱质产业,应该受到政府保护和财政补贴。“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 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即不能把眼光囿于农村,要跳出农村看农村、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民看农民,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被认为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可能与挑战
1、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已经具备。2005年我国人均GDP约合1740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结构为12∶88,城镇化水平为43%,这表明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三峡工程新建以来,秭归凭借三峡工程坝上库首独特的区位优势,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县域经济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农业以柑桔、茶叶、魔芋、蔬菜、烤烟、板栗、牲猪等为支柱的产业化
3
经营模式全面推广;工业以能源、建材、服装、皮革、电子、食品加工为支柱形成了外来知名企业、精品名牌聚积群;秭归作为湖北省优秀旅游县,秭归港作为连接东西部水陆交通枢纽,其旅游业和港口辅助业正在形成新的产业优势。2005年秭归生产总值达到22.71亿元,其中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7%,无须再从农业提取积累了。同时,秭归作为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县和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县,也在国家、省及三峡工程对口支援省、市的反哺与支持之列,秭归更应借此东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一方面农产品由短缺转向过剩,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和需求的双重约束,必须生产与市场对接的无公害农产品,而且需要深加工增值,需要延伸产业链条。另一方面源源不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非农产业和城市帮助分流和转移。2005年,在秭归32万乡村人口中,拥有劳动力19万人,其中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占13万人,这13万人的劳动力中至少有一半是剩余劳动力。2005年秭归农村与城镇就业结构为82:18,也就是说,有82%的人从事着只占国民经济23%的农业。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要奔小康,就必须把他们有序转移到城镇、分流到非农产业中去。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成本低,是现阶段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动力,因为这些被转移和分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反过来加快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
4
3、阻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冰峰正日渐被打破。国家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一主三化”战略的实施,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都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农业税的取消,彻底结束了两千多年来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2005年,秭归农业税为9万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0.12%,比上年下降近11个百分点;当年秭归财政支农资金为3718万元,比上年增长1.6倍。经过十多年的移民复建,崭新的县城和集镇宛如一颗颗耀眼的库区明珠,交通、通讯、广播、电视、电力等基础设施焕然一新。2005年,全县通车里程达到250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乡乡通油路”和城乡供电同网同价的目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联网占行政村总数的70%,通讯信号覆盖率达到9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9.61%,89%的农村人口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自来水受益面达到94.62%。搬迁扶贫、“五改三建”、“福星工程”、“阳光工程”、扶弱济困等都取得了空前进展。
但反哺尚不可一蹴而就。从全国看,农业的剥夺地位尚没有根本改变,农民的国民待遇还没有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也还继续呈扩大化的趋势。例如,工业产品的贸易条件有利于农产品;过去是低价拿农民的产品,现在是低价拿农民的土地;农民是最廉价的打工簇,在同样的工作岗位上,同工不同
5
酬,即便是同工同酬了,城镇户口的人有福利,而农村户口的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险尚没有眷顾农村。受山区自然条件的限制,秭归现有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到18%、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到19%,城镇化、工业化水平都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准,如果不借用外力、整合资源、内外并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任务之艰巨是不言而喻的。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对策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可以把解决“三农”问题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和双赢的结果。 1、建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农民的世纪工程,需要巨大的投资来推动和构建的社会系统工程。原则上应当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各种社会力量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发扬“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扶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框架,动员公共财政、城镇人才、智力、资金资源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工业反哺、城市支持、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政府对农业的反哺重在“多予”,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从中央到地方要逐步打破财政“分灶吃饭”导致的城
6
乡分割、市场封锁、行业垄断、人口流动限制等,实行财政信贷向“三农”倾斜的政策取向。秭归应把县域资本、上级扶持、县外资本捆绑在一起,加大对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及电视广播、信息通讯、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等公用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2、对农业的反哺应立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对农业的反哺,首先应该从农村内部做起,不能放松对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的关注。小农生产的盲目性和市场竞争的无序性造成了农村经济的弱势地位。“反哺”应着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农业进程。要建立健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推进从田头到餐桌、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公司制的优势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即用企业化的工业基本模式大幅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农村产业链,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业产品基地化、特色农业区域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农村经营市场化、组织服务社会化、农村经济高效化,促进城镇生产要素向农村的渗透,形成利益共享的城乡经济共同体,实现由“农村支援城市”向“城市支援农村”的转变。目前在秭归31家规
7
模工业企业中,帝元罐头、惠农食品、花蕾魔芋等1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整个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0%。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低山柑橘、半高山茶业果品、高山烤烟蔬菜三大农业种植板块已具雏形。“十一五”期间,秭归要进一步把这条“以工补农、农工双赢”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走阔走远。
3、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要以“三化”攻“三农”,即实现农民工人化、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根据城镇化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才能基本稳定。秭归要达到70%的城镇化水平,将有近21万人的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要缩小城乡差别,正确的发展战略是能把农民整合到现代化轨道上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一是按照新型工业化的理念,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重点扶持和引进一批对全县经济起支撑作用的大型骨干企业,培植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促进秭归由资源大县向创汇大县和工业强县的转变。二是围绕秭归经济开发区,重点培植能源、化工、食品医药、建材、轻工服饰、电子六大优势产业,促进产业关联度大的企业向园区积聚,合力构筑工业发展的新平台,增强工业园区的凝聚力和辐射作用。三是树立“大规划”的新理念,因地制宜的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培植城镇产业,尤其是发展产业关联度大的旅游业和港口辅助业,
8
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向城镇和港口集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使之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打造“城港互动、城乡联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新格局。四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在编制好村庄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试点引路,渐次推进,以村庄建设为载体,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4、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市场是连接城乡经济的纽带。一是要打破城乡市场壁垒,畅通市场信息渠道,紧紧抓住全省“百镇千村”和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的机遇,结合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监管齐全、网络畅通、功能完善、交易灵活、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和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工业品和农产品置于一个统一的平台,调节工农产品的比价,工业让利给农业,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要适应长远发展需要,组织力量研究大宗农产品的中远期合同业务,发展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二是要围绕城市消费热点,大力开拓城市市场。帮助农民树立市场意识,引导他们生产适销对路的绿色无公害名优特产品,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服务体系,让本地特色农产品进军城市市场, 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三是要围绕“三农”消费需求,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农民是最大的消费群体,但当前秭归83%的农村人口所占的消费份额仅为全县消费总额的一半多一点,农村消费需求大有潜力可挖。应在增加农民收入,提
9
高农民购买力的同时,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抓住拉动新农村建设消费需求这个关键,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村的消费能力。只有农民的消费水平提高了,农村人居环境才能得到有效改善。四是畅通城乡流通渠道。一方面组织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优质商品下乡活动,增加农村销售服务网点,建立健全农村市场营销体系,比如鼓励引导城市流通企业到农村开设农村超市;另一方面依托供销社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优势把农产品销售到城市,完善和畅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促进城乡市场的互补和共同繁荣。
5、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动力。一是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和完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二是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一部分农民完全脱离农业,土地向一部分农户集中,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近年来,征地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应着眼于控制耕地征占规模和保护农民合法利益,改革现行的征地制度。三是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要调整现行城市偏向的金融制度和资金供给政策,建立与工业反哺农业阶段相配套的金融制度。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县域内各金融机构要将一定比例新增存款投放“三农”,引导邮
10
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积极稳妥地支持民间金融、特别是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规范民间借贷,形成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相结合的有序竞争格局,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四是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五是健全城镇支持农村的政策机制。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准入限制,放宽农民进城定居的条件,如给予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在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应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依法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