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城市公共安全论文

城市公共安全论文

时间:2021-12-09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城市公共安全

郑珂 物理工程系 广电编2班

引言:城市公共安全是一个涉及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保障城市公共安全,要首先从立法上给予保证,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城市安全体系和应急机制,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城市的安全系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心协力,确保城市公共安全。

关键词: 城市 公共安全 存在问题 维护

1 城市公共安全的内涵

城市工业危险源带来的风险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与此相关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威胁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如工业原材料因其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容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储罐区、油库、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等疏于管理引发重大事故。

城市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存在的风险

城市的基本特点就是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形式以及高频率的人员流动,而公共场所作为人群聚集的地方,更是隐含了众多的安全隐患。商场、超市、车站码头、公园、旅游景区等人员聚集场所,都不同程度存在各类安全隐患,例如:安全设施陈旧、通道不畅、安全标识不清等。近年来事故频发,使得密集人群的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城市公共设施

城市是人们生活、生产以及商业活动的中心,功能多样,结构复杂,特别是对水、电、气、油、信息、交通等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因而也使遍布城市地下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煤气、天然气管网和电信、电力、网络管线系统显得特别脆弱,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威胁到城市的公共安全。

2 城市公共安全的特点

涉及范围广,破坏性强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城市公共安全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牵涉到各方利益,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后果往往随着危机的恶化而加剧,单体的突发事件极易被放大为群体的社会危机,造成巨大的损失。

风险的不确定性

引起突发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还加入了一些以前所知甚少或全然无知的新的风险因素,而且在因果关系上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城市规模越大,相应的安全隐患也越多,而且不容易发现。各种风险的不确定度比较高。

3 城市公共安全存在的隐患与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发展期,我国大中城市也同时迈入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频发期,很多城市在公共安全领域还存在很多隐患与问题。

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

目前,按门类划分,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因素主要有:①自然因素。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等。②卫生因素。包括人体卫生安全、动物防疫安全、水生物防疫安全等。③社会因素。包括刑事安全、社会动乱、社会灾难、恐怖袭击、心理恐慌等。④生态因素。包括海洋生态安全、动物生态安全、水生态安全、水土生态安全等。⑤环境因素。包括废气、废水、废渣、噪声、毒气、腐蚀性物质、光化学物、放射性危害等。⑥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安全、金融安全、交通运输安全、能源安全等。⑦信息因素。包括国家机密、计算机信息、网络信息、核心技术、商业秘密等。⑧技术因素。包括重要公共技术设施保护、高新技术的负面危害等。

重视预案,轻视预警

有预案而无预警,重预案而轻预警是公共安全管理中的一大通病。预案侧重于处理突发性事件本身,而缺乏涉及突发性事件引发的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理;预案过多地强调责任领导和责任部门的约束,而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及应急保障资源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机制;预案侧重危机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方案,而缺乏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和危机过后的恢复机制。对于许多新城市灾害及非传统危机领域,应急预案还存在空白。由于缺乏危险关键控制点的全面调查和定期系统的危害性因素及脆弱性评估,致使应急预案大多是上行下效,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 如何维护城市公共安全

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是城市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重视立法和体系建设,从程序上保证城市公共安全体

系建设和运行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防灾减灾工作,颁布了一系列防灾减灾的条例、条令和法规,建立了各种防灾减灾机构。城市公共安全系统需要事故预防、灾害预警、应急反应和灾后处理形成一个整体,而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需要政府和各级组织管理部门的积极组织,这需要从立法上给予保证。明确责任,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理顺城市公共安全综合管理体制,从而建立完整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同时,通过立法程序确定社会各界和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以确保社会体系在紧急状态下的稳定和有序。

建立完善的城市安全防御体系和保障机制

城市公共安全涉及众多的部门与行业,如公安消防、安全生产、民防、气象、城管和卫生等。此前的城市公共安全研究基本上局限在防灾减灾方面,多以行业自保和个案分析为特征。其研究对象是以自然灾害为主,缺乏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通盘考虑和整体把握以及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理解。未来我国大中城市灾害形势十分严峻,而城市的安全防护能力又相当薄弱,缺少综合防灾的内容和公共安全体系。在对城市结构、规模布局、人口和用地等的宏观控制方面,较少考虑防灾要求;生命线工程和工业设施的防灾措施极少。此外,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缺少对防灾空间(或称避难空间)的规划。城市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严重城市灾害的发生和所造成的后果都不可能是孤立或单一的现象,因此城市的安全防护应从系统学的角度出发,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评价,使之具有总体和综合的特性,建立完善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和应急机制,如事故预防、灾害预警、应急反应和灾后处理等环节的综合考虑,对可能发生的主要灾害及其破坏程度和后果进行预测;建立各种综合的防灾系统并使之互相联网;加强各类建筑物和城市经济设施、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要把城市安全防护作为一个系统,从人口到物资、城市设施、经济设施实行全面的防护。

把科学技术作为主要手段,强化高新技术集成

城市安全的保障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水平。因此,要加强城市安全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对城市公共安全可能面临的重大问题作出预测,进行相应的物资和技术储备,加大投资力度,增加科技含量,促进城市防护和防灾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的信息化对城市安全是十分重要的,信息共享等高技术手段直接影响快速预警反应的能力。要特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在城市安全中的作用,发展数字城市和城市安全网络等高新技术,建立现代化的城市安全防御系统、灾害预警系统和应急救援系统,其中,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统一的安全系统自动化业务平台是必需的基础。强化防灾救灾手段不仅可以防止因自然灾害造成的

不必要损失(包括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可以提高防灾、救灾水平,增强救灾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迅速地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动员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确保城市安全和持续发展

一方面,可通过科技文化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环境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持续发展观,增强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整个社会的凝聚力,提高全社会对城市公共安全的认识,使城市公共安全系统覆盖到城市每一个居民。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形式,在社会各个层面开展安全和灾害防御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工作,适时进行应对突发事故的演习和训练,不断提高市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灾害的技巧。要特别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防灾教育,从小培养他们树立安全观念,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营造防灾减灾的社会氛围,打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心理基础。再者,要实现政府专职城市安全部门、民间科研机构、市民参与意识一体化。政府专职城市安全部门对城市灾害进行预测并组织训练,进行安全教育,对灾害进行定量分析等;民间科研机构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参与城市公共安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和民间组织机构的共同努力,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综合保障水平。

5 结论

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加强城市的防灾和减灾,使城市安全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保障,不但可以保护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可以减少经济损失,减轻城市破坏,对保持国民经济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从立法上给予保证是十分重要的,要保证城市安全监测、预测、应急反应、灾后处理一体化,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立法、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完善的城市安全体系和应机制,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城市的安全系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心协力,确保城市安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